第43章 敲打(1 / 3)

朝廷出了大事情。

内阁大学士梁储辞职、刑部尚书张子麟辞职、工部尚书李鐩辞职。不管是任何一个人,那都是朝廷重臣。可是现在他们接连辞职,让很多人目瞪口呆。

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朝廷大员会陆续辞职。

朱厚熜几次驳回他们的辞职,但他们再三的要求致仕,朱厚熜也只能是同意。一下就空出了这样重要的位置,很多人都虎视眈眈。不过真正聪明人都知道,这一次弄出这么多事情的,就是杨廷和出手的。

要不是杨廷和,谁敢对梁储动手。梁储在内阁的资历可以和杨廷和相比,一度还担任过内阁首辅的大佬。也只有杨廷和才有实力赶走梁储。

这些大佬离开,朝廷陡然空出了好几个很重要位置。留下的位置,就需要进行廷推。

正德16年5月29日。

明制,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诏令廷臣会议,以共相计议,衡量至当,然后报请皇帝,取旨定夺,其有关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谓之廷议;其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

廷推刚刚出来的时候,皇帝是亲自主持的。

皇帝亲自参与廷推,最后选择自己满意的大臣。可是后来皇帝越来越不耐烦这些事情,甚至后来的明朝皇帝不要说是对于早朝,就算是对于廷议都没什么兴趣。处理什么事情,基本上窝在乾清宫和内阁、司礼监商量。偶尔见见六部尚书。一年到头都不见几个朝臣。

大部分政务,都是内阁和司礼监处理。明朝内阁和司礼监权力大增,就是因为皇帝懒,所以出现的。正因为皇帝越来越懒,结果是现在的廷议,廷推,基本上都已经不是皇帝亲自主持。

目前的廷推是吏部主持的。

廷推的方式也很多,并不是一个方式。在人事问题上,廷推也不是完全一样。有些时候某些位置的候选人就是吏部选择的,吏部把候选人都摆出来,然后让参加廷推的人在候选人当中选择。或者是六部当中强势的部门,吏部和兵部都推荐自己的人,然后让大家选择。

等到后来内阁权力增大之后,内阁阁臣也能够参加推选。内阁阁臣也推选自己中意的人,加入到候选人名单当中。明朝中后期有资格选择候选人的,就是内阁阁臣和吏部、兵部。

当然这个主要是一些三品以下的官员。

如小九卿、参议、知府这些官位,甚至一些佥都御史、巡抚也会是这样的模式。之所以是这种候选人模式,就是因为符合这个条件的官员太多,总不能让你随便选。如果让人随便选,廷推就太乱了。

包括六部侍郎,选择的时候都是有固定的候选人。

但再往上走,像内阁阁臣、大九卿这种职位,虽然有时候也是需要候选人,但也有很多时候就不怎么需要候选人。因为像内阁阁臣、六部尚书这样的位置,有资格的人本来就很少,候选人是稀缺的。选来选去就是那么几个人而已。吏部虽然实力很强,但这样的朝廷重臣选举,吏部肯定是不能自己决定候选人的。所以大家选择的余地就大了。

参加廷推的人,都可以把自己想的那个人推上去。以至于明朝历史上出现过廷推内阁阁臣,一个内阁阁臣位置出来了七八个人的情况。内阁最后把七八个人名单一起报上去,让皇帝选择。

梁储辞职之后,留下的内阁阁臣位置就是如此。

参与内阁阁臣廷推的,基本上包含了能够参加廷议的所有人。开始的时候内阁阁臣也是不参加的,但是历史上到了嘉靖中后期之后内阁阁臣也是参加廷推的。但现在不一样,廷推是交给吏部尚书袁宗皋主持。朝廷正三品以上的官员都会参加,其实正三品以上的官员也就是大九卿、六部尚书,以及小九卿。小九卿有些官位是不足正三品的,但像国子监祭酒不过是从四品的官职,但却是可以参加廷推的。

还有六部侍郎,以及督察院佥都御史这样四品官员也是参加廷推的。

今天廷推要选择的人很多。

除了内阁阁臣之外,还有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其实朱厚熜完全可以和之前一样,召集内阁、大九卿、小九卿、科道官员召开会议,也就是廷议。然后当场进行讨论,最后选择人选。

但朱厚熜没有这样。

因为朱厚熜知道一旦廷议的话,估计全都赞成杨廷和的人选。杨廷和既然动手驱逐梁储这些人,必然是早就有代替的人选。如果廷议的时候,大家异口同声的支持某个人。那么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反而会让朱厚熜骑虎难下。朱厚熜到时候怎么办?

选还是不选。

如果选,那么就完全按照杨廷和的想法走。如果不选,那么朱厚熜怎么下台。明明召开廷议,大家都已经选择了,你又不同意。那你还召开廷议干什么。

所以朱厚熜没有选择廷议,而是选择了廷推。这样不需要面对面,还有很多缓冲的余地。

廷推是一场不记名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