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1 / 6)

这是本书开篇的第一回。作者自己说,因为曾经历过一次梦幻,所以将真事隐去,而是借“通灵”这一说法,撰写了这部《石头记》的书,所以起了个谐音人名叫“甄士隐”。那么书中所记述的是何人何事?作者自己又说:“如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然想起当年身边所有的女子,一一比较,觉得她们的行为举止和见识都在我之上。我一堂堂男子汉,竟然不如那些女子,实在是惭愧不已,现在悔恨也没什么用了。此时,自己想将以往依赖天恩祖德,成为达官显贵后代所过的奢靡豪华生活,以及有背父兄教育之恩,有负师友规劝之德,致使今日一事无成、半生窘迫的罪过编著一书,告戒天下人。知道我背负罪名的人固然很多,但家中有才华的女子历历在目,万不可因为我的过错,自己护短,连带她们的名声也被湮灭了。虽然我现在住的是茅草屋,用的是土坯灶,坐的是用绳子捆绑的木板椅,但是也有晨风夕月、阶柳庭花的美好时光陪伴,所以并没有影响我写作的志向。虽然我未能学有所成,下笔不能成章,又何妨用假语村的语言,演绎出一段故事来,既可以使这些家中才女公诸于世,还可以取悦世人耳目,消解世人愁闷,不也很值得的吗?”所以起了个谐音人名叫‘贾雨村’。

这回书中凡是用‘梦’、‘幻’等字,是在提醒阅读者注意,也是这本书立意的宗旨。

各位读者:你知道此书从何说起?说起根由来虽然近乎荒唐,但细细品读却颇有趣味。待在下将此书来历说明白,以使读者不疑惑。

原来女娲氏炼五色石补天的时候,在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长宽二十四丈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女娲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了一块未用,遗弃在此山的青埂峰下。谁知这块顽石自经女娲煅炼之后,已经通了灵性,看见其他石头都被用去补天,唯独自己不成材,未能被选用,甚感惭愧,便日夜怨叹,悲伤哀号。

一天,这块顽石正在哀叹之际,忽见一个僧人和一个道士从远处走来,二人生得形象不凡,神采与常人不同,说说笑笑来到青埂峰下,坐在这块顽石旁边高谈阔论。先是说起云山雾海,神仙玄幻,后来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这块顽石听了,不觉被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受享受这荣华富贵,但恨自己质地粗糙蠢笨,没有办法前去,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人和道士说道:“二位大师,弟子是个蠢货,不能见礼了。刚才听二位谈论那人世间的荣耀繁华,心里非常羡慕。弟子虽然质地粗糙蠢笨,但稍通人性,见二位大师仙身道体,绝非凡人,必有补天济世之材,济人利物之德。如蒙二位大师发一点慈悲,携带弟子进入尘世间,在那荣华富贵、柔情蜜意中享受几年,一定永远铭记二位的大恩,万世不忘。”二位仙师听罢,齐声憨笑道:“好啊,好啊!要说那尘世中,也确实有些开心事,但不能永远伴随;况且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字箴言,瞬息间又可能乐极悲生,物换人非,到头来终究是一场梦,万事万物终将归空,倒不如不去好。”“美中不足,好事多魔”指事情很难十全十美,好事也一定会经历很多磨难。

这顽石的凡心已动,哪里听得进这话,仍苦苦哀求。二位仙师心知此事不可勉强阻止,便感叹道:“这也是静极思动,无中生有的劫数啊。既然如此,我们便带你去尘世享受享受,只是到了不得意时,切莫后悔。”顽石一口答应:“那自然,那自然。”僧人又说:“若说你有灵性,质地却又如此粗糙笨拙,更无稀奇贵重之处。这样也只能做块垫脚石而已。也罢,我现在大施佛法,帮助你改善形体,待劫数终了之日,再还回你的原来的样子,此事就算了结。你说好不好?”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人便念动咒语,念咒画符,施展法术,将一块大顽石登时变成一块晶莹剔透的美玉,而且还缩小成扇坠大小,可佩戴可把玩,甚是可爱。那僧人托在掌上,笑道:“形体上看倒也是个宝物了!只是看不出到底好在哪里,须得再镌刻上几个字,使人一见便知你是件稀奇宝物才好。然后带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显贵之家,花柳繁华之地,柔情蜜意之中去安居乐业。”石头听了,喜不自胜,便问:“不知赐给弟子哪几个奇妙的地方?也不知携带弟子到什么地方?望乞明示。”那僧人笑道:“你先别问,日后自然会明白的。”说着,便把那块美玉揣进袖袋中,同那道士飘然而去,也不知投奔哪里。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佛家称“世”为“劫”,认为天地有生有灭、循环往复的,每一次由生到灭,叫作一“劫”,有的说三十年为一劫。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偶然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无意间看见一块大石头上面刻有字迹,而且凿刻得非常清晰,内容编排得层次分明。空空道人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原来记录的就是那块不成材的补天顽石被那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带入尘世中,幻化成人体进入人世间,历尽悲欢离合、世态炎凉,又被引渡脱离红尘的一段故事。后面还有一首偈语,也叫偈文、偈颂,是佛教梵语偈陀的别称。诗歌体裁,可以读诵,也可以唱诵。偈语说:

无材可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