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1章 王彦青:技术型越狱第一人(三)(1 / 2)

王彦青等于是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给他兴奋的,两天两夜没有合眼,那颗已经死去的心,又活了回来。

这回王彦青看谁都顺眼了,再也不欺负武双喜了,不过几天之后,他就被投放到了山西省汾阳监狱,在这里进行服刑改造。

可是进来后没几天,王彦青又郁闷了,虽然是捡了一条命,但是得使劲干活,如果要是敢对抗改造,那两年后可就真被枪毙了。

可就算是玩命改造,至少也得蹲个二十年,这一辈子也废了,这样绝对不行,人生不能这样度过,那么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越狱。

不过想越狱谈何容易,那是需要找机会的,而且需要做充分的准备。

更加让他头疼的是,把他送到监狱的时候,上面就特意叮嘱过汾阳监狱,王彦青是个危险人物,开锁技术炉火纯青,一定要严加看管。

王彦青此时刚进来,什么情况都不了解,所以他决定,必须先把眼前死缓这一关给搞定了。

有了希望,那就有了动力,接下来王彦青,在监狱里表现出了任劳任怨的精神,一副服从改造的态度,到哪都是老好人一个。

1986年6月份,监狱从国外进口了一台车床,可是这台机器拉回来之后,却没有人会操作,于是王彦青主动提出,要来研究研究。

王彦青前前后后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对照着图纸,参考英文词典,逐词逐句的翻译,最后彻底搞明白了车床的结构和使用方式,不仅能熟练的操作,而且还能维修。

由于王彦青态度积极,干活利索,而且解决了大问题,他很快就成了监狱里的风云人物,当年的年底,就被评为了积极分子,还获得了40元的奖金。

换成是别人,有钱了肯定买点吃的喝的抽的,但是王彦青却用这些钱,全都买了书,他在监狱里,定了十几种报刊杂志,包括每周文摘、百科知识、海洋军事、舰船知识、还有一些科技类的书刊。

王彦青的这种学习劲头,不仅他的狱友觉得奇怪,就连监狱里的管教干部,都感到不可思议。

一个判了死缓的人,竟然有这么大的兴趣看书学习,在那种环境中,是很难让人理解的。

虽然爱学习是好事,而且监狱里也鼓励看书学习,但那都是大道理,每个人心里都清楚,真要是爱学习的人,也不至于差点就被枪毙了。

不过王彦青并不在意别人的眼光,每天收工之后,监号里其他犯人都是聚在一起胡扯闲聊,但他却一个人在角落里看书。

王彦青之所以这么用功,就是在补充各种各样的知识,他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这是在为后期的越狱,做好充足的准备。

不久之后,又有事找到了王彦青头上。

汾阳县邮电局的财务室,把保险柜的钥匙弄丢了,单位还着急打开这个保险柜,那个年代这种专业的人很少,如果等厂家来处理,那要等上好多天。

正当大家急得不行的时候,邮电局的领导突然灵机一动:“监狱里不是有挺多小偷吗,不知道有没有人会开这个东西。”

正好邮电局的领导和汾阳监狱的领导是战友,一个电话就打了过来,让他帮忙找找,有没有这样的犯人。

监狱领导马上就想到了王彦青,马上把他押到了邮电局,来吧小伙子,是时候表演真正的技术了。

这点小事对于王彦青来说,那是手拿把掐,几下就把保险柜给捅开了。

监狱的领导一看,哎呀我草,是他妈的厉害啊,于是就警告王彦青:“你可不能到处去炫耀啊,更不准把这项技术外传,那样会造就大量的盗窃犯。”

接下来的王彦青,在监狱里就成了传奇人物,论玩拳头,他身手了得,一般人不是对手,论玩技术,他活干的漂亮,手里有绝技,论玩义气,王彦青从不欺负人,谁都愿意和他交往。

但他此时还是监狱的重点关注对象,监狱名册上,都会在他名字上画个红圈,对他的看管极为严格。

到了1987年,王彦青又干了一件事,才算真正获得了监狱方面的信任。

当时的汾阳监狱,搞基础建设工作,每天都有大批量的沙石需要筛选,监狱里当时用的是一台震动筛沙机。

那台机器很破,噪音特别的大,效率也非常的低,还用一用就坏,总是需要维修。

所有人都被这台机器折腾的不行,看到这种情况,王彦青决定从这台机器入手,要发明创造改良,这是个立功的好像机会。

王彦青申请了一些废钢板的边角料,用业余时间,车钳铆电焊,一通操作之后,成功的对这台机器进行了改良。

新机器投入使用之后,噪音大大的减小了,效率也比原来提高了很多倍,直接大幅度降低了人工和能源成本。

监狱方面一看,这真是个人才,随后就让王彦青准备材料,把自己的发明创造、机器的工作原理、重点环节这些东西,整理出来一份详细的说明,监狱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