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再伐夏国(1 / 2)

赫连昌在上邦大肆征兵,百姓苦不堪言,不少青壮逃出上邦,如今的上邦城只剩下老弱。

城外的田地大多无人耕种,赫连昌下令屯田,趁机占据不少良田。

他还从一些大族手中征收粮草,违背他的人一律处死,整个上邦都笼罩在一片哀嚎声中。

此时的拓跋焘还未从草原返回,不过魏军大部已经返回,正在准备给夏国最后一击。

魏军虽然经过草原一战损失不小,不过拓跋焘下旨征兵,得到了一定的补充,而且长孙翰从其他地方调集了一些士卒调换新兵,迅速让魏军恢复了战斗力。

由于刚刚秋收,魏军的粮草已经充足,足以支撑对夏国的作战。

虽然朝内有一些官员上奏劝谏拓跋焘,希望他不要穷兵黩武,不过大部分朝臣还是支持拓跋焘的。

而宋国今年可谓是大丰收,刘义隆虽然减免了一些地方的赋税,不过收成依旧可观,补充了对夏作战的消耗。

关中依然在如火如荼的改革,如今的关中已经恢复了一定的生机,一些战俘对于可以在关中生活感到十分高兴,很快便投入建设当中。

长乐宫还在修缮,未央宫已经修缮完毕,王华将重点放在了对长安周边关隘的修缮当中。

不过这对于国库的消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虽然还在承受范围之内,但是一些大臣已经开始担忧。

可是几天后,刘义隆将与西域通商的消息公布,瞬间得到了所有大臣的支持。

此次傅亮作为朝廷使者赴西域与各国交涉,恢复通商。

宋国暂时休养生息,各地也额度没有什么大事发生,所有的军队也都安分的在驻地训练。

如今除了西秦和北凉的一些皇族,又增加了胡夏的皇族,虽然这些人没有什么实权,但是刘义隆依然下令影子加强对他们的监管。

毕竟曾经的司马德文的叛乱让刘义隆记忆犹新。

不久之后,拓跋焘从弹汗山返回平城,如今的弹汗山城池已经建完,城内驻兵一万,居民除了一些曾经鲜卑的小部落,还有投降的柔然部落,不过人数不多,其余柔然俘虏全部安置在晋阳、盛乐周边。

拓跋焘返回平城第一件事就是派出使者前去上邦招降赫连昌,如果不用出兵那是最好的。

可是事与愿违,赫连昌拒绝投降,但是他还是很有理智,没有杀死使者,算是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

拓跋焘准备再次伐夏,召集文武大臣商议。

“诸位爱卿,去年攻伐夏国,收获巨大,只有夏国之主赫连昌扔在上邦弹丸之地,如今草原已然安定,是时候解决赫连昌的问题了。”

“陛下,臣以为,刚刚经历草原之战,士卒疲敝,不宜动兵。”

鲜卑贵族如今已经被骄奢淫逸所腐蚀,很多贵族已经不愿意再上马征战。

拓跋焘对此也没有太多办法,不过军中将领对于军功还是很在意的,所以武将大多支持拓跋焘。

文官中崔浩、奚斤、长孙翰等人也支持拓跋焘,他们虽然有时候不对付,但是对于那些堕落的贵族也十分不屑。

很快,拓跋焘下旨,整兵备战,一月之后出兵上邦。

赫连昌很快得知消息,他除了继续征兵屯粮之外,还写了一封信给赫连定,希望他能够跟宋国借兵抵御魏军。

信中写到:大宋皇帝陛下,在下夏国国主,如今夏国危急,在下无奈之下恳请宋皇能够借兵抵御魏国进攻,宋夏两国互为唇齿,唇亡齿寒,一旦夏国灭亡,宋国将单独面对魏国,如若宋皇出手援助,在下当奉宋国为主,俯首称臣。夏国主赫连昌。

赫连定将信交给刘义隆,刘义隆在朝堂之上将其公布,满朝文武对此震惊无比。

“陛下,这赫连昌病急乱投医,如今夏国已经苟延残喘,还妄图将我大宋拉下水,真是痴心妄想。”徐羡之道。

“徐卿所言极是,赫连昌只有上邦一地,已经强弩之末,早晚必被魏国所灭,却还想负隅顽抗,真是不识时务。”

众臣随即附和,赫连定此时说道:“陛下,不如回信一封,劝其投降。”

“不必了,他赫连昌就交给魏国吧,此时招降赫连昌就是和魏国交恶,不是明智之举。”

“陛下,如今魏国目光在上邦,不过待夏国灭亡,其必然会对辽东有所图谋,可与燕国加深贸易,给予其更大支持。”徐麟说道。

王昙首道:“陛下,支持燕国是否会刺激魏国,如今两国国力基本相当,一旦开战,必然会相持不下,对我国不是很有利。”

“王卿不必多虑,我国与燕国交易走水路,魏国也无计可施,就算他们知道也无法以此为借口。”

“陛下,虽说如此,依然要加强相州、兖州等地的防御,防止魏军突然开战。”

“嗯,是不得不防,传旨檀道济、谢晦等人,严防魏军突袭。”

虽然宋